江门为何赢得省委宣传部点赞推介?乡土间遍开文明花,空心村蝶变网红地!
发表时间:2025-05-29 来源:江门日报 记者/黎禹君
5月23日,江门市精神文明建设传来喜讯——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,6个镇村成功斩获“全国文明村镇”殊荣,12个镇村通过复查保留“全国文明村镇”荣誉称号,全市共18个镇村获得“国字号”荣誉;5天后,由市委宣传部与县镇共同打造的“IE公社”文明乡风创新项目,在深圳文博会现场获得省委宣传部点赞推介,充分展现了江门在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中,坚持“塑形”与“铸魂”并重的显著成效。
短短一周内的两次高光时刻,揭开了江门深耕文明乡风沃土的创新实践。
近年来,江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,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为抓手,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,全面加强农村地区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,大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为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提供坚实保障。
系统推进
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提质赋能
走进近日获评“全国文明村”的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,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,碉楼斑驳的墙垣与村民新绘的文明墙绘相映成趣。这处承载着百年侨乡记忆的村落,以文明乡风为笔墨,续写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,从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变身热门打卡地。

△全国文明村强亚村。
乡村振兴,不仅要塑形,更要铸魂。如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发展动能?江门市以系统思维给出了创新答案。
2023年初,江门市委宣传部提出打造“10张城市文化名片”,“文明形象的展示地”就是其中之一。随后,江门创新出台《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“十个一”示范工程实施方案》,实施“一团一队(百姓宣讲团、志愿服务队)、一站一宫(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站;乡村学校少年宫)、一场一街(文化广场、乡风文明一条街)、一创一评(文明村镇创建、星级文明户评?。⒁辉家恢疲ù骞婷裨?、农村积分制)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“十个一”示范工程,以“小切口”推动文明“大变化”。

△台山市五丰村开展“践行村规民约 倡导时代新风 共建文明乡村”学习宣讲活动。
当时间指针转向2025年——这个“百千万工程”检验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的关键节点,江门的文明乡风建设已蓄满动能。
在日前召开的全市宣传部长会上,市委宣传部发布《宣传思想文化助力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实施方案》,提出以“四大计划”为牵引,通过思想引领、文明浸润、传播赋能、文产融合四大维度,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引领人、鼓舞人、塑造人、服务人的作用。
这些创新实践犹如四梁八柱,共同撑起文明乡风的精神大厦:“理响百千万·千村共学”计划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榕树下生根,在碉楼间回响,真正在基层扎根;“乡风润心·千村同美”计划使文明积分制成为村民争相“攀比”的新风尚,以文明乡风重塑治理生态;“百千万象·全域传播”计划让手机成为新农具,直播变成新农活,构建城乡形象的立体叙事;“百千万程·文产融合”计划正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。
这些举措背后,是江门市持续用文化滋养乡土、以文明重塑乡村的不懈努力,为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提质赋能。
激发活力
“空心村”焕发新面貌
如果说系统推进是乡村振兴的筋骨,那么青春力量的注入则是让血脉偾张的鲜活血液。
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,青石板巷弄的晨曦中,一个年轻身影匆匆走过斑驳的碉楼墙,开启了一天的忙碌。她是吴碧瑶,一名“90后”社工。返乡扎根基层的7年里,她曾每天琢磨着如何让乡村“活起来”。
塘口墟社区曾因人口外流,仅剩9户人家留守。近年来,塘口镇坚持以文化为纽带,重构社会关系、激活侨乡基因,成功吸引2000余名“新塘口人”扎根。据统计,近三年塘口镇新增初创企业372个,引进文旅、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30多名,带动超2000人就业,其中不乏博士、硕士等高层次人才,实现了“人才逆袭”。
如今,作为塘口墟社区居委会主任,吴碧瑶每天考虑最多的是怎么让塘口“火起来”,让更多外来青年“融进来”。最近,在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指导下,市委宣传部联合县镇共同启动建设“IE公社”,以“不管I人还是E人,来了都是一家人”的开放姿态,向全球“无界创客”抛出橄榄枝。

△塘口青年在看模型、讨论项目。
据悉,“IE公社”项目一方面为青年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;另一方面能构建共建共享社区生态,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,为乡村振兴“铸魂”。项目以“四个重塑”(重塑社会关系、激活文化基因、创新治理模式、打造示范样本)为抓手,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创新路径,得到中央文明办充分肯定。
这场青春与乡土的“双向奔赴”,恰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同频共振。
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(村庄清洁行动、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、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、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)以来,我市从农房风貌提升的“面子工程”,到移风易俗的“里子革命”;从文化空间“活化利用”的巧思,到发展乡村文旅的布局,每一步都精准踩在文明重塑的节拍上。

△打造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成为江门通过“无负今日”书房打造,带动升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,让城和乡都有“诗和远方”的鲜活案例。
政策的春风催生了看得见的变化:“开平—台山”成功入选“广东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”建设名单;扎实推进农房风貌品质提升,江门93%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,累计完成农房微改造、风貌品质提升2.5万栋;创新把部分农家书屋与旅游景点、乡村民宿结合,打造成时尚的“无负今日”书房,让农家书屋潮流范、有人气……
文明薪火遇上时代浪潮,每一块斑驳的墙砖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密码,每一次“双向奔赴”都在续写侨乡大地的振兴故事。
做好“加减乘除”法
“点亮”乡村文化空间
当文化空间被重新点亮,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“加减乘除”法正在解题乡野的未来。
设施做“减法”,乡村文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;供给做“加法”,贴合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出新出彩;协作做“乘法”,新思路激发文化阵地效能;旧俗做“除法”,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在乡间劲吹……
近年来,江门市聚焦“百千万工程”,大力实施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,创新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工作,通过做好“加减乘除”法,优化乡村文化空间布局,丰富直达基层的文化供给服务,培育文明乡风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文化新活力?!督抛龊孟绱逦幕ㄉ琛凹蛹醭恕狈ü菇ǘ嘣绱逦幕占涮逑怠啡胙」愣』愀母锎葱碌湫桶咐?。
在阵地设施方面,江门走一条“以整合促激活”的智慧路径。通过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统筹整合优势,让农家书屋、图书馆分馆、文化站、乡村学校少年宫、文化祠堂、乡村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“融起来”“活起来”,实现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的最大效能。

△新会京梅村打造“蔡李佛拳”非遗特色乡村文化空间。图为京梅村一角。
村史文化是传承乡土文脉、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,江门整合阵地资源,激活红色基因、农耕记忆、华侨精神、非遗技艺、宗祠古韵“五大文化密码”,建成一批主题鲜明、内涵丰富、功能多元的村史文化展陈空间。

△鹤山坡山村村史馆。
如果说空间整合解决了“在哪服务”的问题,那么精准供给则破解了“如何服务”的难题。围绕群众需求,江门设立“文明实践活动日”,推出文明集市、文明夜市、文明圩日等群众欢迎的服务新方式,培育了“文明Yeah(夜)集”“邑起学非遗”“幸福邻里汇文明实践点‘小哥议事会’”“结对‘合伙人’——‘爱心’系列活动”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,惠及群众超百万。

△蓬江区开展“文明Yeah(夜)集”活动。
乡村文化空间建设不是“独角戏”,需要各方协同合作。对此,江门以结对新机制链接优质文化资源,分批分层推动各级文明单位与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结对,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率100%。同时,创新投入方式,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空间建设,以运营新思路激发文化阵地效能。
在这些基础上,江门做好旧俗“除法”,将深化移风易俗、树立文明新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。老旧阵地承载新风尚,传统文化焕发正能量,乡村治理增添凝聚力,不断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移风易俗
“小积分”激活善治密码
文明乡风,移风易俗是关键。当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共振共鸣,一场关于文明价值的重新计量正在悄然改变乡村治理。

△全国文明村茶坑村。
“吾乡曰茶坑,距厓门十余里之一岛也。岛中一山,依山麓为村落……”在新会区茶坑村旧乡府内,现存有一块“乡治”石碑,其上碑文雕刻的是梁启超1925年所撰写的《中国文化史——社会组织篇》中第七章“乡治”的节选,以其家乡茶坑村为例,阐释了当时乡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。
百年前,梁启超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茶坑“乡治”实况。穿越百年,茶坑村创新推行“村民积分管理”,将参与环境整治、志愿服务、文明家庭创建等行为量化积分,村民可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享受村集体服务?;种朴搿拔逡刂驹阜褚小绷?,形成“小积分撬动大治理”的良性循环,村内矛盾纠纷同比下降8%,警情下降23.6%。近日,茶坑村获评“全国文明村”。

△江海区英南村举行村规民约积分管理表彰活动。
这只是一个缩影。江门扎实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工作,全市1056个行政村100%完成。全市865个村探索推行了文明积分管理模式,将农村积分制与“五邑志愿服务银行”项目协同推进,以“小积分”撬动“大文明”,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。

△恩平“积分超市”激发乡村治理“大能量”。
在全市1056个行政村实现村规民约修订全覆盖的基础上,江门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、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。去年以来,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取消收费服务项目共26个,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3009.28万元,各行政村均无高价彩礼现象发生。

△鹤山沙坪中东西龙舟队。陈楚文 摄
文明滋养不止于此。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下乡,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、龙舟赛、村VA、村BA等文体活动,还深入挖掘弘扬各镇各村各家的优良家训、家风,着力发挥梁启超的名人效应,成立梁启超家教家风家长学校和讲师团,形成“启超学堂”“启超家风大讲堂”等品牌活动,开展活动106场,受众约2.4万人次。